2025粤港澳两地牌新政解读:门槛大降,通关更便利
港珠澳大桥车流不息,粤Z牌申请门槛从50万降至10万,两地牌从未如此触手可及。
“上午广州开会,下午香港签单”——
粤港澳大湾区商务人士的日常通行,正因2025年两地牌政策调整而变得更加便捷。随着大湾区融合加速,粤港两地牌已成为跨境通行的核心凭证,2025年迎来多项重磅政策优化。
01 政策红利:门槛降低,流程简化2025年两地牌政策呈现三大亮点:申请门槛大幅降低、使用限制全面放宽、审批流程显著提速。

港珠澳大桥口岸粤Z牌近3年累计纳税仅需10万元即可申请,较之前大幅降低。
广东自贸区内资企业申请FV牌,纳税额放宽至50万元。
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企业、国家级人才,甚至可免纳税直接申领两地牌。
取消换车、换司机“冷却期”成为另一大利好。企业可根据需求随时办理变更,仅需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验车备案。
高新企业及人才类车牌长期有效,无需每年续期,投资类车牌续期无需再审核纳税情况。
审批流程也得到显著改善。上线“粤港牌一网通”线上申报平台,材料一次性提交后官方承诺30个自然日内办结。
横琴口岸与新能源车型审批最快19天,深圳湾口岸实测最短10个工作日即可领证。
02 牌照类型:三种选择,各有所长粤港澳两地牌主要分为三大类,适配不同跨境需求。
粤Z牌适用于香港车进内地,主要针对境外投资者在粤设立的企业及特定人才。
车辆为香港右舵车,仅限在广东省内行驶,连续停留不超过90天,适合港资企业入粤商务洽谈、物资运输等场景。
FV/FU牌适用于内地车赴港,面向广东省内注册的内资企业。
车辆为内地左舵车,可在全国及香港通行,每年在港累计停留不超过180天,适合内地企业赴港开展商务活动、跨区域业务拓展。
粤车南下临时资格则是面向个人的短途通行选择,无投资纳税门槛。
广州、珠海、江门、中山四市私家车车主可通过抽签获取资格,经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市区,单次停留最长3天。
03 申请条件:明确门槛,对症下药粤Z牌申请要求境外投资者在粤设立的企业,制造业上年度纳税≥15万元,服务业≥10万元,贸易类≥30万元。
港珠澳大桥口岸近3年累计纳税≥10万元即可。
车辆需为右舵非营运小型载客汽车,车长<6米、核载≤8人,需原厂原装,无违规改装。
司机需为香港居民或持有香港临时身份证的内地居民,持有两地驾驶证。
至少1名司机需有申请企业半年以上社保记录,每车可备案3名司机。
FV/FU牌申请要求广东省内注册的内资企业,深圳口岸上年度纳税≥100万元,港珠澳大桥口岸近3年累计纳税≥100万元。
自贸区企业可放宽至50万元。
车辆为左舵非营运小型载客汽车,车长<6米、核载≤8人,纯电动微型车禁止申请。
主司机为内地居民,持有两地驾驶证及商务签注,副司机可为港澳籍,需提供社保或股权证明。
粤车南下临时资格申请条件相对简单:年满18周岁,持有内地居民身份证,为广州、珠海、江门、中山四市非营运小型载客汽车所有人。
通过“粤车南下”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报名抽签,每月20日24时截止报名,23日10时抽签,首期每日100个名额。
04 使用规范:规避误区,合规通行使用两地牌需严格遵守行驶与停留限制。粤Z牌在粤连续停留不超过90天,FV牌每年在港累计停留不超180天。
粤车南下单次停留最长3天;粤Z牌仅限广东省内行驶,粤车南下仅能经港珠澳大桥通行,不可使用其他口岸。
合规使用是关键。需悬挂对应区域号牌,遵守当地交通规则,香港靠左行驶。
车辆需购买两地联保保险,仅内地保险在港出险无法理赔。
常见误区需要警惕。官方无授权“加急代办”渠道,切勿轻信中介虚假承诺。
所有申请需通过“广东政务服务网”等官方平台办理。
两地牌指标不可随意转让,逾期停留将面临锁牌或取消指标的处罚。
私下卖牌可能导致车牌直接被注销,5年内不能再申请。
05 辟谣专区:识别谣言,官方为准近期网络流传“8月起,所有广东企业直接送两地牌”的说法,经广东交警核实,该说法为谣言,切勿轻信。
事实上,两地牌办理需企业满足特定纳税条件才能申请。
同样,今年5月网络上流传的“粤港澳两地牌全面取消”也是不实传言。
广东交警已在“广东交警”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“两地车咨询平台”,群众若对两地牌办理有任何疑问,可通过该平台咨询。
也可拨打广东交警粤港澳两地车咨询服务热线:020-83111536。
对于社交平台上部分账号以“标题党”形式扭曲政策、散布谣言的行为,律师指出可能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包括民事责任、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。
粤车南下临时资格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短期跨境通行选择。广州、珠海、江门、中山四市车主可通过“粤车南下”系统报名抽签,无需满足纳税门槛。
随着港珠澳大桥指标充足,深圳湾口岸排队至年底的状况,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选择港珠澳大桥口岸可能更为高效。
申请前通过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官网核实最新要求,提前准备材料,就能借助线上申报渠道大大提升办理效率。
Copyright © 2025 旭威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