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买车还贵的维修单!国产新能源的宰客套路,寒了谁的心?
作者:旭威汽车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20 18:50:15 阅读量:4816

一张维修报价单,比购车发票还长;一次轻微刮蹭,维修费能买两辆新车。这不是科幻小说,而是当下部分国产新能源车主的真实噩梦。

“先生,您的车只是转向灯不亮,但根据我们规定,必须更换整个大灯总成,费用是1万2。”西安的王先生看着4S店服务顾问笃定的眼神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他无法理解,一个几十块的灯泡问题,怎么就变成了一场万元级的“大手术”?

而这,仅仅是国产新能源车投诉量暴涨370%背景下的一个微小缩影。一场由车企主导的、针对车主的“新型收割”,正在悄然进行。

比买车还贵的维修单!国产新能源的宰客套路,寒了谁的心?-1

一、 维修的“黑洞”:小病大修,天价账单层出不穷

如果你觉得1万2的“天价转向灯”已经够离谱,那么杭州李女士的遭遇则堪称魔幻。她花8万元买的爱车,只是底盘发生轻微刮擦,4S店检查后给出的方案是:更换整个电池包,报价18万元!

“我这车才8万,修一下要18万?你们不如直接把我这车收走吧!”李女士感到又好气又好笑。当她试图寻找第三方维修厂时,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:车辆的BMS(电池管理系统)竟启动了“自毁程序”,整车彻底瘫痪,无法启动。

车企用技术手段,彻底堵死了车主“用脚投票”的可能。

二、 产权的“陷阱”:你全款买的车,电池可能不是你的

“电池终身免费!”销售员的这句承诺,让李先生在2021年放心地支付了13.8万元全款,开走了一台国产电动车。他理所当然地认为,车里的一切,都已归他所有。

两年后,一记闷棍袭来。他的车被远程锁死,无法启动。客服的解释让他目瞪口呆:“先生,您享受的电池终身免费,指的是‘免费使用24个月’。现在到期了,您需要每月支付1000元租金,或者一次性支付5万元买断电池产权。”

全款购车,电池却不属于自己?这套“电池租赁”的套路,本质上是车企的“钓-鱼-执-法”:先以低价整车吸引你上钩,再通过后续的租金或买断费,进行长期利润收割。更有甚者,将电池买断做成了分期贷款,年化利率高达24%,堪比高利贷。

车主群里的段子手们忍不住吐槽:“以前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,现在是买得起车,养不起电池,停着都费钱!”

三、 赤裸的“双标”:国内当韭菜,海外当上帝

最让国内车主意难平的,是部分车企“窝里横”的双标嘴脸。

同一家车企,试图在澳大利亚推行其在国内屡试不爽的“维修垄断”模式:非授权店维修,车辆核心系统直接锁死。结果,这套玩法立刻被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抓了典型,一张6700万澳元(约合3.2亿人民币) 的罚单直接拍在脸上,理由是“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”。

更讽刺的对比来自于某德系品牌(在国内也已国产化):同款车型,在国内换空调滤芯需要大动干戈拆中控,工时费加材料收你2800元;而在德国,车主自己就能从手套箱后面轻松取出更换,成本仅15欧元。

技术,没有成为服务用户的工具,反而成了宰割用户的利器。 这种“对内重拳出击,对外唯唯诺诺”的双重标准,让那些曾满怀热情支持国货的车主,感到心寒彻骨。

四、 套路为何屡禁不止?技术壁垒与维权成本下的“完美陷阱”

这些明目张胆的套路为何能大行其道?根源在于两大死结:

1. 技术黑箱: 电池、电控、车机系统的核心数据都掌握在车企手中,他们动动手指就能远程锁车,让车主沦为待宰羔羊。有内部培训资料甚至炫耀:“通过增加维修复杂度,能把客户牢牢留在4S店,衍生消费暴增。”

2. 维权无门: 个人车主面对庞大的车企,维权成本极高。打官司耗时耗力,最终赔偿可能还不如维修费高。许多车主只能选择“忍气吞声”,而这正中了车企的下怀。

财报数据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。某头部车企公开数据显示,其整车销售毛利率已不高,但售后备件业务的利润率却高达38%。一个成本不足800元的大灯总成,卖给车主就要2.3万元。原来,人家早就不是卖车的了,而是“卖配件”的。

五、 自救指南:普通车主如何见招拆招?

面对重重套路,我们绝非只能坐以待毙。牢记这三条,能帮你避开大部分深坑:

购车时,把合同当“圣经”: 销售的所有甜言蜜语,都必须白纸黑字写入合同补充条款。重点明确:电池产权归属、是否允许第三方维修、关键部件的维修价格区间。

算清“电池租赁”的终身账单: 如果遇到强制租赁,请拿出计算器,把未来10年的租金、买断费用和利息全部算清,你会发现,这很可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财务泥潭。

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: 遭遇不公时,维修单、通话录音、聊天记录、故障视频都是你的武器。立即向12315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,并联合其他受害车主,集体发声,放大维权声量。

国货当自强,但这份“强”,不应是“坑自己人”的强横,而应是技术、质量与服务的强大。我们愿意为民族品牌的进步鼓掌,但绝不接受被当成“韭菜”一茬茬收割。希望监管的拳头能更硬一些,打掉这些不合理的垄断与套路。毕竟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伤了用户的心,最终翻沉的,将是整个行业的大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