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驰GLC最低售价:28.98万起最高降价:13.0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.02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36万车友热议二手车9.28万起 | 2892辆
作为跑了5年汽车行业的小编,前两年总被问“燃油车是不是要凉了”,可最近跑4S店明显感觉风向变了——曾经被新能源车霸占的C位,现在又换回了燃油车型,尤其是合资品牌,带着降价、升级的新车集体反击,场面属实热闹。
上周陪朋友去看车,北京某合资4S店销售顾问直接说:“现在每天到店的客户里,30%原本是冲新能源车来的,最后都选了燃油车。” 这不是个例,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,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速首次放缓,同比下降3.2个百分点,而燃油车在二三线城市销量环比涨了8.7%。到底是什么让燃油车逆风翻盘?今天用真实场景、硬核数据跟大家掰扯清楚,油电之争的终局,可能不是谁取代谁,而是共存。
一、价格杀疯了!12万起买合资SUV,豪华车直降10万
燃油车的反击,最先打响的是价格战,但不是盲目降价,而是精准戳中消费者“性价比”痛点。

11月7日那天,三款合资主力车集中上市,价格直接刷新底线。2026款奔驰GLC终端起售价29.98万,比官方指导价直降10万,要知道这款车9月份还卖了1.16万辆,比不少新势力品牌月销量总和还高,这个价格一出,直接让豪华燃油车的门槛降了一大截。
同一天,大众高尔夫GTI限时成交价跌破20万,而现代ix35沐飒更狠,把合资SUV的起售价拉到12.18万。我特意查了下,同级别国产新能源SUV大多要15万以上,这3万的差价,对首次购车的年轻家庭来说吸引力太大了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入门级市场,大众途岳新锐直接把合资SUV价格压到7.99万,这个价格比很多国产电动车还便宜。有业内朋友跟我说,这个价格已经接近成本底线,足见车企争夺市场的决心。
豪华车市场折扣更惊人,捷豹XEL部分车型优惠幅度达50%,凯迪拉克CT5(图片|配置|询价)经销商报价低至18.89万。我身边有个准备换车的朋友,原本纠结30万预算选新能源还是燃油车,看到这个价格直接动摇了:“同样的钱,能买豪华品牌燃油车,配置还不低,为啥要冒新能源车保值率的风险?”
其实价格战的背后,是消费者需求的转变。2025年的购车调查显示,大家选车的首要因素从“动力形式”变成了“综合性价比”。花更少的钱买更成熟的产品,这种务实选择,让燃油车占了先机。
二、智能化反超?燃油车装上“电车同款大脑”
以前大家吐槽燃油车,总说“科技感不行”,但现在的新款燃油车,早就不是那个“傻大个”了。作为经常参加试驾会的人,我实测过几款新车,智能化体验真的不输电动车。
新款奔驰GLC搭载的高通骁龙8295芯片,跟很多新势力车型用的是同款,我试驾时特意测试了语音识别,反应速度比上一代快了40%,说“打开座椅加热”“导航到附近加油站”,几乎没有延迟,MBUX系统的流畅度也完全不输给新能源车型的车机。更良心的是,奔驰把前排座椅加热和智能领航辅助从选装改成了标配,这种“增配不加价”的操作,在豪华品牌里以前很少见。
不光豪华车,家用车的智能化也在发力。2025款思域搭载了本田最新的Honda CONNECT4.0智能系统,支持无线CarPlay、百度CarLife,还能通过AI助手分析驾驶状态,推荐最佳路线,长途试驾时的实景导航特别好用。还有日产天籁,直接和鸿蒙智行合作,装上15.6英寸HUAWEI车载智慧屏,用上了华为乾坤智驾解决方案,真正做到了“油电同智”。
我发现现在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很聪明,不是盲目堆配置,而是精准满足用户需求。比如高尔夫GTI,增加了遥控泊车和40W无线快充这些实用功能,却把方向盘材质从真皮换成皮质,取消了车载空气净化器。销售跟我说,买这款车的都是喜欢运动的年轻人,他们更看重科技功能,对豪华材质需求不高,这种“增科技减豪华”的调整,上市3天限量1999台就被订空,足以说明市场认可。
作为试驾过不少油电车型的人,我客观说一句:现在的燃油车,已经是“披着燃油外衣的智能终端”,那些说“燃油车搞不好智能化”的偏见,该放下了。
三、技术革新:油耗低至4L,-20℃照样正常启动
如果说价格和智能化是外在优势,那技术革新就是燃油车反击的核心底气。很多人对燃油车的印象还停留在“油耗高”“技术老”,但实测数据告诉我们,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。
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超出想象。长安新蓝鲸1.5T发动机,燃油喷雾粒径只有6.3微米,比头发丝还细20倍,热效率逼近48%。我试驾过搭载这款发动机的车型,市区通勤油耗大概6.5L/100km,高速更是低至5.2L,比很多老款混动车型还省油。
混动车型的崛起,更是给燃油车开辟了新赛道。2024年插电混动车型销量暴涨76.89%,这类车型在馈电状态下油耗能低至4L/100km。我认识一位混动凯美瑞车主,他说满油满电续航能到1300公里,上次跑长途,从北京开到西安,中途只加了一次油,这是很多纯电动车难以企及的。
更关键的是,燃油车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,依然是电动车比不了的。北方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,去年冬天我去东北出差,-20℃的低温环境下,燃油车一拧钥匙就能启动,而同行的电动车,续航普遍缩减50%以上,有位朋友的电动车甚至因为低温充不上电,耽误了行程。
这种场景差异,让燃油车在特定市场保持着强劲需求。比如在成都、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,充电基础设施相对薄弱,燃油车的便利性优势更突出。有车主跟我说:“每次加油5分钟搞定,省下的充电排队时间,比省下的电费值钱多了。”
我还特意查了汽车媒体的对比测试数据,在时速120公里的高速巡航工况下,燃油车的能量效率反而比同级别电动车更高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经常跑高速的车主,还是更倾向于选燃油车。
四、使用成本反转?五年多花8000,残值多卖4万
很多人买电动车,是觉得“使用成本低”,但算上购车差价和保值率,这笔账可能刚好反过来。作为喜欢帮朋友算“用车账”的人,我给大家算一笔真实的明细账。
以现代ix35沐飒为例,12.18万起售,同级别国产新能源SUV大概15万起,购车差价3万。按每年行驶1.5万公里算,这款车油耗大概7L/100km,92号汽油按8元/L算,一年油费8400元;同价位电动车电费大概1500元/年,五年下来,燃油车比电动车多花(8400-1500)×5=34500元?
别急,这里漏了一个关键数据:二手车残值。数据显示,三年车龄的混动凯美瑞,比同价位纯电车多卖4万元。就算是普通燃油车,三年保值率也比电动车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。我身边有个朋友,三年前买了辆15万的燃油车,现在想换车,二手车商给报价10万;而他同事同款价位的电动车,只能卖6万多,这4万的差价,直接覆盖了几年的油费差价。
再算上维修成本,燃油车的优势更明显。某维修平台数据显示,燃油车常用零配件价格比三年前下降了15%,而电动车的维修成本却在上升。我家小区有位车主,电动车的电池包出了问题,维修费用要5万多,相当于车价的三分之一,而燃油车的发动机大修,费用大概也就2万左右。
还有位网红车主晒出自己的用车账本:15万元的燃油车,五年使用总成本比同价位电动车仅多出5000元,却避免了充电排队和续航焦虑。对大多数家庭来说,5000元换五年的省心,这笔买卖很划算。
五、渠道+习惯:燃油车的“基本盘”依然稳固
除了产品本身,燃油车多年积累的渠道优势和用户习惯,也是电动车短期内难以超越的。
先看售后服务网络,在全国县级市,燃油车4S店的覆盖率是电动车服务中心的3倍以上。我老家在县城,上次回去发现,县城里有3家燃油车4S店,却没有一家电动车服务中心。如果买了电动车,保养维修都要跑到市区,来回一百多公里,太不方便了。
零配件供应链也更成熟稳定。相比电动车电池原材料的供应波动,燃油车的零配件生产、供应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。我问过维修店的师傅,燃油车的常用配件,当天就能调到货,而电动车的一些专用配件,往往要等好几天甚至几周。
还有用户习惯的惯性。有调查显示,70%的燃油车车主表示下一辆车还会选燃油车,主要原因是不想改变多年的驾驶和保养习惯。我爸开了十几年燃油车,每次我跟他说电动车好,他都反驳:“加油多方便,保养也简单,电动车充电还要等,冬天续航还缩水,我可不想折腾。”
这种习惯的力量很强大,尤其是对中老年消费者来说,燃油车的“省心”“靠谱”已经深入人心。而经销商的反应速度也很关键,传统4S店的库存调配和售后服务灵活性,比新势力的直营模式更适应下沉市场的需求。
六、不是替代,而是共存!油电组合成新趋势
很多人还在争论“燃油车和电动车谁能赢”,但从现在的市场态势来看,答案已经很明显:不是谁替代谁,而是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,形成“共存”格局。
在充电设施完善的一线城市,新能源车依然保持增长,适合日常通勤、家里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的消费者;而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二三线城市和县城,燃油车依然是主流选择,尤其是对经常长途自驾、注重可靠性的用户来说,燃油车更实用。
更有意思的是,“油电组合”正在成为新的家庭用车模式。我身边有不少家庭,已经有了一辆电动车用于日常通勤,再买一辆燃油车用于长途自驾和极端天气出行。经销商也发现,近期购买燃油车的消费者中,相当比例是家里已经有电动车的,他们需要另一辆车作为补充。
汽车行业分析师的观点很中肯:汽车产业正在从“替代”走向“共存”。不同的动力形式,只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,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适不适合。
作为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人,我觉得这种“共存”格局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。正是因为燃油车的持续进步,才迫使电动车企不断提升产品力、降低价格;而电动车的发展,也推动燃油车在智能化、油耗控制上不断革新。这种良性竞争,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消费者。
七、选油还是选电?4个真实场景帮你做决定
说了这么多,可能还有朋友纠结:到底该选燃油车还是电动车?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真实案例和实测经验,给大家4个实用建议,对号入座就行:
1. 经常长途自驾、跑高速:选燃油车。续航不用愁,加油5分钟搞定,高速巡航能耗更有优势,极端天气也不用担心抛锚。我一个经常出差的朋友,跑遍全国,一直开燃油车,他说“长途开电动车,总在担心续航和充电,太影响心情”。
2. 一线城市、家里有固定车位+充电桩:选电动车。日常通勤成本低,不限行,智能化配置更丰富,市区开着也舒服。我同事就是这样,每天通勤20公里,一周充一次电,电费才几十块,比油费省太多。
3. 首次购车、预算15万以内:优先看合资燃油车。12万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合资SUV,购车差价大,保值率高,维修保养方便,对新手来说更省心。
4. 家里已有一辆车,想买第二辆车:可以考虑“油电组合”。第一辆电动车通勤,第二辆燃油车长途,兼顾成本和便利性,这也是现在很多家庭的选择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你最近在选车吗?纠结燃油车还是电动车?你的用车场景是怎样的(比如日常通勤距离、是否经常跑长途、有没有充电桩)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,帮你算一笔最划算的用车账!
其实不管选油还是选电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汽车行业的发展,最终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,而这种多元化的选择,也正是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。
Copyright © 2025 旭威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